随着磷酸铁锂电池在全球的需求持续增长,磷酸铁锂前驱体市场也开始回春,新增产能不断落地。
就在日前,贵州安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45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A区30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正式公示,标志着这一重量级项目距离启动更进一步。
据了解,45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位于贵阳市开阳县硒城街道白安营村,总投资40亿元,将分区建设。此次公示的A区产能为30万吨磷酸铁锂前驱体,规划12条生产线,投资20亿元;B区产能为15万吨磷酸铁锂前驱体,规划有5条生产线。
一边是项目暂停延期,另一边却是大规模逆势扩产。2025年的磷酸铁锂行业充满了矛盾与悬念。
01
开年以来,因供需错配而普遍亏损的磷酸铁锂行业正式开启淘汰赛。从金浦钛业到中核钛白,再到川金诺,越来越多的跨界企业选择暂缓或终止磷酸铁锂相关项目投资,折射行业产能严重供大于求的艰难境况。
这一背景下,安达科技如此大规模的扩产计划十分引人注目。
与上述钛白粉巨头相同,安达科技也是一家跨界企业。安达科技的前身——安达化工是一家主营黄磷生产销售的传统化工企业。2009年,公司开始涉足磷酸铁领域;2010年,开始研发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成功制备出磷酸铁产品;2013年,公司剥离传统业务,完全转型为一家电池正极材料企业。
就这样,一家传统化工企业站上了时代风口。
截至2024年末,安达科技已具备15万吨/年磷酸铁及15万吨/年磷酸铁锂产能,在建项目有24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1.5万吨/年锂电池极片循环再生利用项目和30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
上述项目全部完工后,安达科技将形成39万吨/年磷酸铁锂、45万吨/年前驱体、1.5吨/年锂电池极片循环再生利用的生产规模。
安达科技为何逆势大规模扩产?
一方面,磷酸铁锂电池的火爆令市场对磷酸铁锂前驱体的需求出现增长。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的需求拉动,2024年我国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稳步上升,达到了246万吨,同比增长49%,进一步夯实其在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的主导地位。
而在通常情况下,1吨磷酸铁锂正极用固相法制备的话大约需要0.95吨磷酸铁前驱体,按照这一比例换算,当年我国对磷酸铁的需求约为233万吨,市场需求广阔。
2025年以来,磷酸铁锂行业在市场需求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推动下依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产能扩张、订单增长、价格上涨等利好消息不断传来。
上半年,全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量达160万吨,同比增长57%。若下半年延续这一增长态势,全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量或超300万吨。凭其现有的15万吨/年的磷酸铁锂及其前驱体产能,支持大批量大额订单的交付或存在一定压力。
另一方面,产能规模与一体化供应链也是市场竞争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眼下,产业寒潮还在持续冲击整个锂电产业链,磷酸铁锂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震荡回落、并维持弱势运行。在锂电池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下,磷酸铁锂材料市场价格跟随下跌至历史低位,这更加考验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在新一轮周期性调整中,率先在品质管控、成本领先、供应链整合、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领先的企业将有望脱颖而出。
02
作为磷酸铁锂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安达科技逆周期扩产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其对磷酸铁锂行业前景的看好,这是否意味着,磷酸铁锂有望触底反弹?
过去两年,磷酸铁锂行业价格持续走低,目前已跌至历史低点。今年年初,磷酸铁锂大单频现,头部企业更是确认产品涨价消息,磷酸铁锂赛道景气度逐渐攀升。湖南裕能认为,随着供需矛盾持续改善,落后产能逐步淘汰,产品销售价格有望回升至合理区间,磷酸铁锂市场需求量将稳步增长。
虽然需求开始回升,但受产能释放影响,市场供过于求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性扭转。叠加磷酸铁锂市场价格与碳酸锂联动的趋势,预计下半年磷酸铁锂价格将继续维持低位震荡的态势。届时,低端产品内卷行情将延续,三代及以上产品保持供需平衡,高端产品则成为破局的关键。
磷酸铁锂前驱体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前端产品,体直接决定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关键理化指标,影响电池的核心性能参数。近年来,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向更高能量密度+快充的方向转型迭代,对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压实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压密磷酸铁锂,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业内通常按照压实密度对磷酸铁锂产品进行划分,压实密度在2.60g/cm³以上的产品,也就是当下业内常说的高压密磷酸铁锂,可以在提升电池快充性能的同时,兼顾高能量密度。
不过,目前实现高压密磷酸铁锂稳定量产的企业数量较少,因此高压密产品成为了产业链技术竞逐的重点地带。
例如安达科技,其第四代磷酸铁锂产品正在稳步推进,粉末压实密度达到了2.60~2.65g/cm³,0.5C放电比容量为145~148mAh/g。优异的性能指标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也将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助力其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
在高压密磷酸铁锂的驱动下,市场竞争格局正加速向头部集中。
来源:电池工业网
网站免责申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13126904348,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