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电池行业扩产潮涌动。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纷纷加快布局,以期在后续市场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
近日,芜湖市无为市生态环境分局就无为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长三角制造中心(三期)建设项目(重新报批)”环评进行批前公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芜湖市无为市生态环境分局拟对项目作出审批意见。
这是继台州弗迪、潍柴弗迪和长沙弗迪后,比亚迪又一个迎来进展的新项目。截至目前,比亚迪已通过弗迪电池在国内布局了12大电池基地,合计规划产能超500GWh。
01
上述项目公司——无为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是弗迪电池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新能源电池电芯、模组及相关配套产业等核心产品制造,是比亚迪在华东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战略基地之一。
2021年7月,总投资20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园项目落户无为。其中,新能源动力电池长三角制造中心项目总投资150亿元,新能源动力电池配件及汽车配件项目50亿元。
目前,“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长三角制造中心项目”项目正分期推进。
其中一期位于无为经济开发区通江大道与福东路交叉口东北侧,投资28亿元,年产刀片电池10GWh;二期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主要生产汽车动力电池产品,规划产能15GWh;此次公示的三期工程投资24亿元,建成后形成年产电池包18.48万件、钢托盘108万件、铝托盘48万件、液冷板36万件的生产能力。
随着产能过剩危机的蔓延,锂电产业链在经历了近两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企业的扩产投资风向也开始出现较大变化。
2024年,包括碳酸锂、正极、负极、电解液、锂电池、设备等在内的锂电产业链各个环节各赛道均有项目暂缓、减投甚至“喊停”。当年国内锂电池新增规划项目约60个,同比减少37%;规划产能约590GWh,同比下降近60%。
2025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多个领域的快速发展,电池行业扩产潮涌动。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赣锋锂等主流厂商相继披露扩产计划,产品覆盖动力、储能、电动工具等多元应用场景。
例如比亚迪,年初至今已有多个项目进入新阶段:
3月27日,台州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获批,计划总投资100.2亿元,形成年产22GWh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3月28日,潍柴弗迪(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项目一期正式投产,首台搭载潍柴和弗迪最新技术的动力电池产品——WEB602V160电池包下线;4月30日,长沙弗迪电池有限公司PACK产线扩建项目环评获批,扩建后可年产19GWh电池包、5万件机加产品、年质检量990件……
电池厂商产能调整背后,往往是市场预期的变化。而比亚迪持续提升产能也是基于其对市场增速的判断。
一方面,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去年在全球售出逾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电动车占比达41%,问鼎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另一方面,比亚迪电池正加速外供,现已供应小鹏汽车小米汽车、蔚来乐道等。
机构数据显示,在比亚迪电池供应结构中,比亚迪系品牌占比为80%,而外供占比则突破10%,这或将加速度磷酸铁锂电池市场格局调整。
02
作为全球电池龙头,比亚迪曾凭借“刀片电池”一力扭转了市场对磷酸铁锂电池的认知。
从2002年开始,比亚迪就坚持发展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2020年,比亚迪推出采用磷酸铁锂材料的刀片电池,将锂电池安全水平带到新高度。
针刺穿透测试中,比亚迪“刀片电池”在穿透后无明火,无烟,电池表面的温度仅有30-60℃左右,电池表面的鸡蛋无变化,仍处于可流动的液体状态。碾压测试中,经过50吨满载重卡碾压后,刀片电池无漏液、无变形、无冒烟现象,装车后依旧可以正常使用。
根据比亚迪产销快报,今年7月其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约为22.350GWh,1~7月累计装机总量约为156.876GWh。随着比亚迪电池产能扩张和外供提速,以及韩系三大电池巨头的技术转向,全球磷酸铁锂电池赛道或将发生变化。
近年来,磷酸铁锂电池呈现全面崛起态势。今年一季度,全球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占比51.5%,首次超过三元锂电池装机量,预计2030年磷酸铁锂电池全球占比不会低于60%。
眼下,各大龙头企业正着力布局磷酸铁锂电池。先是比亚迪宣布推出第二代“刀片电池”,而后宁德时代神行PLUS超充电池开始量产,吉利也紧接着推出了采用磷酸铁锂体系的金砖电池。此外,特斯拉、LG新能源等全球锂电巨头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与其他企业相比,头部企业的优势在哪?
首先是成本。通常情况下,头部厂商与二三线厂商的在采购成本、产能利用率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据机构测算,若碳酸锂价格为8万/吨,头部电池企业的铁锂电芯成本约为0.32元/Wh,二线电池厂商成本约为0.37/Wh,三线电池厂商则超过0.4元/Wh。但自2023年以来,动力电池价格出现下行趋势,此前甚至有厂商将价格降至0.3元/Wh,几乎无法覆盖成本。
然后是技术。头部厂商凭借高昂的研发投入,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早在2021年,宁德时代就以总量76.9亿元的研发支出显著超越三星SDI,2024年其研发支出更是达到了180.1亿元。研发投入助力下,头部厂商新技术、新产品布局及迭代遥遥领先尾部企业,构筑了一条难以跨越的技术护城河。
技术与成本的差距,已经成为头部与尾部厂商之间的鸿沟。随着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市场竞争加剧,尾部产能或将在市场压力下逐渐出清,行业洗牌开始加速。
来源:电池工业网
网站免责申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13126904348,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