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随着最后一组储能舱完成并网调试,位于南宁市武鸣区的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二期扩容升级工程正式投运。作为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该工程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项目,为绿电高效消纳注入“钠电动能”。
具体来看,该电站由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投资建设。其中,一期工程自2024年5月投运以来,已累计存储并释放超130万千瓦时绿电;二期工程在一期10兆瓦时投产规模的基础上,规划建设40兆瓦时,投运后项目规模达到50兆瓦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在钠离子电池产品研发制造、标准制定以及市场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但将钠离子电池技术运用于大容量储能电站,国际上还没有先例,该项目开启了我国新型储能发展钠离子电池技术新纪元。
“这是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它就像一个大型的城市充电宝。经过这次扩容,电站在用电负荷低谷时段,每充满一次,可以储存5万度绿色电力;在用电负荷高峰时段,这些电力释放到电网,可满足1.2万户居民一天的用电。”南方电网广西南宁供电局高级工程师罗传胜说道。
据罗传胜工程师介绍,“扩容后的电站年充放电次数可达600次,每年可新增消纳风光电量约30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9000吨、减排二氧化碳1.35万吨,可满足约20000户家庭一整年的用电需求。”
不仅如此,二期工程新研发的240安时钠离子储能电池,容量较一期提升14%,系统成本降低近20%。此外,电站采用高压储能系统方案,有效降低设备损耗,提升整体可靠性;单舱容量从一期的2.5兆瓦时跃升至3.7兆瓦时,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储能密度和整个电站的规模效益。而钠离子电池在-2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接近90%,适配广西气候特点;有的材料体系能带来1万次以上的循环寿命,高于部分锂电类型,更能承受新能源消纳所需的高频充放电。
早些时候,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其中明确提出,推动钠离子电池储能进一步商业化发展。这一顶层设计不仅肯定了钠电储能在多元储能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为钠电技术规模化落地提供了方向指引。随着多元储能技术路线持续突破,钠离子储能技术将在“双碳”转型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来源:中工汽车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联系电话:13126904348,电子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