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电池材料分会、中国电池工业网主办的“磷酸盐系电池、磷系材料技术与市场大会”在苏州市成功召开。
大会围绕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材料制备工艺技术、磷酸锰铁锂电池材料前沿技术、磷系材料、磷酸铁等前沿技术等议题,来自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各界代表共聚一堂,共话锂电行业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机遇。
大会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原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刘彦龙进行了以《2025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形势》为题的演讲。
刘彦龙从锂离子电池的产业规模、出口情况、装机量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形势,并对未来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首先是我国锂电产业形势。
从产业规模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自2015年开始,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开始迅猛增长,2021年到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从324GW快速增长到1170GWh,全球份额也从57%提高到76%。今年前7个月,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更是高达940GWh,同比增长约68%,全球占比超过80%。
从进出口情况来看,2014~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品出口数量与金额逐年攀升。2014年去中国锂电池出口量仅为13.22亿个、出口金额54.75亿美元,但到了2024年,中国中国锂电池出口量便增长到39.14亿个,出口金额611.21亿美元。
从装机量来看,在动力电池领域,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总量为894.4GWh,同比增长27.2%,其中六家中国企业的总市场份额达67.1%,比去年同期增加3.7个百分点。在储能电池领域,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314.7GWh,TOP 10企业中,前9家均为中国企业。
然后是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但在全产业链各环节产能严重过剩和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中国电池产业出现了严重的“内卷”问题。
在市场激烈竞争与博弈中,电池产业下一步要往哪儿走?
刘彦龙呼吁,锂电行业要加强自律,促进规范竞争;完善安全标准,促进优胜劣汰;强化开拓创新能力,调整出海路径。
在产业层面,随着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加速落地以及碳排放双控目标的实施,电池行业将加速向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以满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技术层面,全固态电池将成为未来动力电池研发重点。
他认为,未来固态电池产业或沿着复合半固态电池→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路径演进,产业化乐观估计在2027年左右,中性预期在2030年后。而在渐进式替代过程中,半固态下游应用将在消费、储能、动力领域不断渗透,在中短期内工业落地能力强、规模放量快的企业将具备一定成本优势率先获利。
来源:电池材料分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联系电话:13126904348,电子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