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磷酸铁锂材料全面迭代逐渐开启。
近日,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关于福建紫金锂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紫金锂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建设项目变更节能审查的意见》,原因是项目实施过程中,调整喷雾干燥、烧结等关键工艺参数及磷酸铁锂产品性能,新增部分生产设备,相应增加项目电力、天然气消耗,导致投产后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节能审查批复值1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项目变更前后产能规模未发生变化,但却对喷雾干燥和烧结工艺进行调整,提高了产品的压实密度。
千亿国企“备战”铁锂赛道
在高能量密度、快充快放等市场需求下,磷酸铁锂材料正在进行持续的迭代,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开始积极备战磷酸铁锂赛道。
据了解,福建紫金锂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紫金矿业为生产经营磷酸铁锂业务而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后者则是福建省上杭县财政局控股的大型综合矿业集团公司,业务涉及铜、金、锂等矿产资源的开采,目前市值超6000亿元。
自2021年10月首次布局锂矿后,紫金矿业开始向锂矿下游延伸产业链。彼时紫金矿业表示:“锂是新能源的战略性矿种,是公司董事会确定需拓展的战略性资源”,于是便在次月成立了福建紫金锂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切入磷酸铁锂材料领域。
目前,紫金锂元旗下规划有“年产2.5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2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电池级磷酸铁项目”“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项目”以及与广汽合资的“广汽紫金新能源电池综合利用项目”等。
上述四个项目均位于上杭工业园区蛟洋新材料产业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碳酸锂—磷酸铁—磷酸铁锂的一体化配套。
其中,年产2.5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正在推进中,生产的碳酸锂部分供磷酸铁锂厂区使用,多余部分外售;“2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电池级磷酸铁项目”已建设完成并于今年4月通过竣工环保验收;“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项目”一期已经投产,该项目总投资11.42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产值35亿元;“广汽紫金新能源电池综合利用项目”一期计划建设年处理2万吨磷酸铁锂退役电池,计划2025年投产。
当前磷酸铁锂依然是锂电产业链中内卷最严重的产品种之一,产能结构过剩和同质化竞争导致多数企业利润微薄、入不敷出。例如湖南裕能,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05亿元,但毛利率均处于个位数低位水平,万润新能、龙蟠科技、安达科技更是连续多个季度亏损。
头部企业尚且如此,二三线乃至尾部企业面临的压力只会更大。因此,作为磷酸铁锂行业“新兵”的紫金锂元选择过调整技术工艺提高磷酸铁锂压实密度,跟上产品升级节奏的同时解锁更高的产品附加值。
今年磷酸铁锂产品价格较去年同期出现大幅下滑,但下游电池厂商对高压实密度的磷酸铁锂产品展现出较高的溢价意愿。
截至9月初,压实密度≥2.40g/cm³的动力型磷酸铁锂价格为3.2万元/吨,压实密度≥2.55g/cm³的动力型磷酸铁锂价格为3.7万元/吨,压实密度达到2.6g/cm³及以上的磷酸铁锂价格只会更高。
只是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的生产对企业技术、产线有着更高的要求,对资金也造成了一定的考验。不具备技术积累与资金实力的企业难以完成技术升级,磷酸铁锂行业的出清可能会更快。
分化严重,磷酸铁锂加速洗牌
磷酸铁锂出清的背后,是整个行业两级分化过于严重。
产品方面,磷酸铁锂呈现总量过剩但优质产能紧缺的情况,中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上半年,第二代、二代和第三代磷酸铁锂产量在总产量中占比总计约80.8%,而第四代磷酸铁锂产量占比仅约9.1%。
企业方面,头部企业凭借高端化产能与其他企业迅速拉开差距,年内接连斩获订单,尾部企业困于内卷泥潭无法挣脱,只能静待淘汰。
因此,越来越多的新项目开始瞄准高端产能,而这部分新增产能同样集中于头部企业。
7月2日,富临精工宣布与川发龙蟒共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开展股权与资本合作,并共同投资设立两家合资公司,新建新型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与前驱体项目。
8月21日,龙蟠科技披露募资计划,拟用于11万吨高性能磷酸盐型正极材料项目、8.5万吨高性能磷酸盐型正极材料项目,项目将优先满足第四代超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生产。
如今,富临精工、龙蟠科技等头部企业的高压实密度产线利用率已达满负荷状态,随着产能建设提速,三代半甚至四代等压实密度更高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将大幅增长,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新一代磷酸铁锂产品的大规模商品化可能会导致生产商的利润率降低,进而影响企业利润修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时至下半年,在各种消息的扰动下碳酸锂价格反弹预期仍不明朗,磷酸铁锂价格上行依旧缺少成本支撑,相关企业仍需强化一体化布局,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这一背景下,针对上游锂资源,今年紫金矿业也有“补强”动作。
就在四个月前,紫金矿业宣布耗资137亿元完成对藏格矿业的收购,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取得控制权。目前,藏格矿业拥有1万吨碳酸锂产能、10万吨碳酸锂规划产能,其自主研发的“一步法”提锂极大的降低了产品成本。
低成本且自主供应的碳酸锂,将进一步降低下游磷酸铁及磷酸铁锂的生产成本,强化紫金矿业在锂电材料领域的市场竞争力,为后续市场版图扩张打下基础。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联系电话:13126904348,电子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