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办事大厅显示,由赤峰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申报的“远景动力60GWh磷酸铁锂电池全产业链项目”完成备案。
该项目位于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山产业园,计划分两期建设60GWh电芯生产线,配套建设上游正极原材料项目。
据了解,上述项目的申报单位赤峰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赤峰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营范围涵盖:自有资金投资的资产管理服务、土石方工程施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市政设施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服务等。
锂电池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核心部件,其技术路线的选择至关重要。现阶段,锂电池主要分为三元和磷酸铁锂两种主流技术路线,二者因正极材料本身物理及化学结构的差异带造就了不同的电池性能。
回顾2009年,新能源产业链蹒跚起步,因此磷酸铁锂性能弱点还不明显。直到2014年,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电动化提速,磷酸铁锂能量密度低的短板开始显现。
2016年,新一轮补贴政策中首次将电池能量密度纳入参照体系,三元电池市场竞争力飞速提升。在2019年新能源车市场爆发前夜,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份额只剩下32%。
不过自2021年起,在储能、新能源汽车等多领域需求带动下,磷酸铁锂电池正在快速抢占市场。当年6月,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反超三元锂电池,此后两者装车量的差距持续拉大,磷酸铁锂电池如今的市场占比已超80%。
不过看似风光无限的磷酸铁锂电池背后,实则暗流涌动。
首先是自身不足。磷酸铁锂电池虽然以高安全和长寿命著称,但仍旧存在着能量密度较低的短板,在追求长续航的高端乘用车领域表现乏力。
然后是市场压力。中低端产品充斥着市场,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的情况依旧存在,并且随着产品价格下滑磷酸铁锂电池的盈利能力也有所降低。
这一背景下新建项目的盈利性如何保障,产能又能否消化?
从磷酸铁锂电池火爆的背景来看,2021年以前,三元电池虽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起火、爆炸的消息频频出现,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场对其安全性的质疑。紧随其后发生的补贴退坡,更是直接放大了三元电池成本高的缺点,市场不再愿意为其买单。
由此来看,这一次磷酸铁锂电池的火爆,实质上是市场对成本与安全性的双重追求。通过一体化、高端化实现降本提质,成为新项目破局市场的关键。
观察近两年的新建项目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电池与材料项目,都渐渐的不再只专注于单一环节,而是开始进行更加全面的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上述“远景动力60GWh磷酸铁锂电池全产业链项目”就是其中之一。项目通过对磷酸铁锂电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布局,实现了从正极材料到电芯生产的一体化发展,减少了对外采购成本。
此外,磷酸铁锂电池及原材料高端产能也开始放量。例如宁德时代“神行PLUS”,通过纳米级精准排布实现能量密度突破250Wh/kg,支持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直接对标中高端三元电池。
随着性能短板逐渐补齐,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将不断提升。业内预计2030年全球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将超过3500GWh,磷酸铁锂电池占比为45%;对储能电池的需求为1200GWh,磷酸铁锂电池的占比85%。
“双碳”目标下,内蒙古锂电产业正高速发展。
当地工信厅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锂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全区锂产业链,锂精矿产能达到5万吨/年(折碳酸锂当量),磷酸铁锂正极材料52万吨/年,负极材料176.4万吨/年,电解液3万吨/年,隔膜15亿平方米/年,电池29GWh/年,锂产业链产值达到700亿元。
这一背景下,刚刚备案的“远景动力60GWh磷酸铁锂电池全产业链项目”自然也不是近期首个在内蒙古落地的项目。
7月7日,内蒙古赣锋锂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内蒙古镶黄旗锂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年产2万吨碳酸锂段调试产品碳酸锂顺利下线,标志着内蒙古首个县域级锂电全产业链建设取得关键进展。
9月17日,科右前旗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发布《兴安盟华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废旧电池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该项目由兴安盟华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建,落地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产业园。
内蒙古对于锂电企业的吸引力,一方面来自丰富的清洁能源,另一方面来自充足的矿产资源。
据了解,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在全国率先突破1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占电力总装机的52%。
同时,内蒙古是还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基地,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149种。其中,与锂电池产业相关的磷矿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锂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第四。
目前,内蒙古矿产资源产业已基本形成“地质调查—勘查—采选—冶炼—加工—应用”产业链条,正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传统矿业转型升级,致力于构建起上游铌钽锂矿采选、中游锂资源综合利用、下游电芯及尾矿综合利用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联系电话:13126904348,电子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