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电池 / 材料 宜昌万吨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开工

宜昌万吨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开工

11月9日,宜昌联创和洋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年产一万吨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开工建设。

项目占地面积152亩,总投资约10亿元,是洛阳联创硅碳产业化布局的首个标杆工厂。项目采用“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分期实施”方式推进,其选用的工艺和装备均具有行业领先水平。

“硅碳负极材料被业界誉为下一代锂电负极材料,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宜昌联创和洋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贺霄飞表示。

据了解,硅基负极理论能量密度高达4200mAh/g,是石墨负极材料的10倍,为目前已知的能用于负极材料理论比容最高的材料,能大幅提升单体电芯的容量。并且硅基负极材料具有较低的脱嵌锂电位,在充电时可以避免表面的析锂现象,实现快速充放电。

作为新一代负极材料的代表,硅碳负极自2024年起在手机电池领域加速渗透,后逐渐延伸至无人机、电动工具等领域。动力电池领域因其较为苛刻的成本要求应用相对滞后一些。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4万吨,预计2025年全年将超过7万吨,同比增长76%。

值得一提的是,高性能的硅碳负极不仅能满足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电池生产所需,也是未来固态电池负极材料的一个重要选择。

近段时间,固态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呈现出多点突破的格局。奇瑞汽车、东风汽车等整车企业,以及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能、清陶能源、孚能科技、卫蓝新能源电池企业纷纷披露最新进展,推动这一细分领域持续升温。

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已有近百家企业规划固态电池产能,合计规模达到上百GWh。

随着材料和工艺的持续涌现,全球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度正不断提升。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明确表示:“当前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

业内预计,2027年全球硅碳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将达600亿元,2030年需求量将达到16.23万吨。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联系电话:13126904348,电子邮箱:dchslm2019@126.com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