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四年,西藏矿业扎布耶盐湖项目终于投产。据西藏矿业公告,经全力奋战,项目于2025年9月20日至24日顺利完成120小时的功能考核,标志着该项目正式投产。
该项目属于大型工业装置,系全球首套采用膜分离+MVR盐湖提锂工艺的项目,在工艺过程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的三废产生,且不引入任何杂质离子,设计年产电池级碳酸锂9600吨、工业级碳酸锂2400吨、副产氯化钾15.6万吨、铷铯混盐200吨。
这是央企在锂电领域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央企正持续引领新能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资料显示,西藏矿业是西藏最大的综合型矿产品开发公司,主要从事铬铁矿、锂矿的开采、加工及销售和贸易业务。2020年完成股东改制及增资扩股,实控人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第一大股东为西藏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后者实控人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央企入主的第二年,西藏矿业便宣布实施“扎布耶盐湖绿色综合开发利用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第三年,前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第四年,项目实现机械竣工。
按照原计划,该项目力争2023年7月30日建成,2023年9月30日运行投产。但受碳酸锂市场行情以及较为复杂的技术调试、环境适配和产品验证等因素影响,项目投产时间较原计划有所推迟。
众所周知,从2021年到2025年,碳酸锂市场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1年,锂电池装机量持续提升叠加锂矿原材料偏紧的缘故,碳酸锂的价格开始持续上升。当年年初,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仅为5.3万元/吨,年底便涨至27.9万元/吨。西藏矿业闻风而动,做出了建设“扎布耶盐湖绿色综合开发利用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的决定。
2023年,受供需关系失衡的影响,碳酸锂价格出现断崖式下滑。当年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55万元/吨跌至年底的10万元/吨,不仅扰乱了原有的市场预期,更导致了产业链价格传导错乱。
时至2025年,在供需关系未出现明显转折的情况下,碳酸锂价格依旧不容乐观,锂企业绩持续承压。
年报显示,西藏矿业2024年实现营收6.22亿元,同比下滑22.76%;归母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减少31.79%。今年上半年,西藏矿业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34亿元,同比下降65.91%;对应实现归母净利润约为-1530.5万元,同比转亏。
此时的西藏矿业,为何没有采取减产保价的策略?
一方面,当前市场实际表现与企业预期的偏差可能较小。
虽然锂价持续低位运行,但已逐渐稳定在6~8万元/吨的价格区位,并且下游需求的逐渐回升和上游偶尔出现的减产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信心。此外,难以通过大规模减产来提振锂价的情况下,整个锂盐行业对锂价走势的包容度有所提高。
西藏矿业也表示,前一阶段锂产品价格暴涨暴跌是非理性的。从长期来看,锂等矿产资源的需求仍然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公司对于未来行业供需情况持乐观态度。
另一方面,盐湖提锂具明显的成本优势。
盐湖是目前中国最低成本的锂资源,盐湖提锂的成本价在3~4万元/吨,远低于主流的矿山提锂成本。特别是在碳酸锂持续低价运行阶段,生产成本往往决定着利润,而扎布耶盐湖项目理论成本仅2.41万元/吨,哪怕在如今锂价低迷的情况下仍旧存在一定的利润空间,可以为后续扭转利润结构打下基础。
“低价锂”或成常态
盐湖卤水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锂资源类型,约占全球锂资源储量的六成。我国锂资源同样以盐湖卤水为主,在资源总量中的占比达到了82%~85%,高效开发盐湖资源已经成为我国锂资源开发的关键。
现阶段,单位经营成本位于全球锂成本曲线左侧的盐湖提锂,正逐渐成为市场的刚性供给。从赣锋锂业到紫金矿业,越来越多的低成本提锂项目迎来进展。
赣锋锂业8月12日公告,全资子公司赣锋国际与LAR计划通过整合Millennial公司,共同开发阿根廷PPGS盐湖盆地。PPGS盐湖盆地涵盖了三个锂盐湖项目,整合完成后Millennial将开发建设合计年产15万吨LCE锂产品的产线。
紫金矿业9月14日宣布,旗下“锂业科思3Q锂盐湖年产2万吨碳酸锂项目”正式投产。在2021年4月更新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3Q盐湖碳酸锂现金生产成本为2914美元/吨,折合人民币约为2.08万元/吨。
此前,央地联手打造的世界级盐湖产业集团——中国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也于今年2月正式揭牌。中国盐湖工业集团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钾盐和盐湖锂盐生产基地,现有530万吨/年钾肥、5.8万吨/年锂盐、百万吨/年盐湖化工产品产能。
由此可见,盐湖提锂的潜力正逐渐释放,未来国内盐湖提锂产能有望占据全球锂供应的20%以上。
如今,凭借技术路径、政策支持、产业链协同的优势,中国盐湖提锂产业已经构建了全球最低的成本体系。
在技术持续迭代的情况下,盐湖锂资源成本优势和产能优势有望进一步提高,低成本锂盐占比将加速攀升,不排除会对未来锂价的成本支撑造成影响,届时企业将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平衡点。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联系电话:13126904348,电子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