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电池 / 材料 > 材料 8000吨碳酸锂项目!江西新余落地

8000吨碳酸锂项目!江西新余落地

即便供需失衡,碳酸锂产能与产量也仍旧保持着增长态势。

就在日前,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生态环境局发布了《新余国兴锂业有限公司电池级碳酸锂项目重大变动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公示》。公示信息显示,在原项目“新余国兴锂业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工程建设阶段,国兴锂业计划根据自身发展及产业政策需要对项目进行重大变动。

可见,市场对碳酸锂需求的高期待依旧存在。

8000吨产能落地新余

资料显示,上述项目的建设方——新余国兴锂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业生产电池级和工业级碳酸锂的高新技术企业。

2023年3月,碳酸锂价格正处于快速下滑阶段,只是并未降至低谷,因此市场对锂价回升仍有期待。在此情况下,新余国兴锂业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立项,并被列为江西省重点建设项目。

该项目采用最新自主研发的矿石提锂技术,与传统技术路线相比具有投资少、锂收率高、成本低、能耗低、锂渣可高价值利用等特点。

这一次,新余国兴锂业有限公司计划在原项目5000吨/年碳酸锂产能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将碳酸锂产能提升至8000吨/年,同时增加和改造部分设备,提锂过程中产生的富含钾、钠、铷、铯综合液通过芒硝法、分步结晶、重结晶提纯等方法生产硫酸钾、氯化钠及铷铯盐。

最终,项目变动前后的总投资将达到12.65亿元,设计年产能8000吨电池级碳酸锂、40000吨硫酸钾、24600吨氯化钠、1000吨硫酸铷、100吨碳酸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就当下市场形势而言,国兴锂业此次对项目进行扩建仍旧要面临严峻挑战。

自年初以来,碳酸锂价格便持续在6~8万元/吨的区间震荡,并且在供需关系没有彻底扭转的情况下碳酸锂价格难以大幅稳定的回升,新建项目能否放量并盈利成为关键问题。

面对普遍存在盈利难题,国兴锂业为何“不退反进”?

首先是市场预期。

国兴锂业在环评中提到,新能源汽车需求爆发带动动力电池出货量及装机量高增,锂作为电池领域的关键材料,其需求有望持续受益于“碳中和”。

另外,市场也普遍认为碳酸锂需求将重新进入上升通道。美国锂业巨头雅保预测,2025年全球锂碳酸锂需求将达到180万吨LCE,并在2030年再次翻倍至370万吨。

然后是产品价值。

作为碳酸锂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硫酸钾、氯化钠及铷铯盐同样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一定程度上可以与碳酸锂带来的压力形成对冲。

据了解,硫酸钾的用途主要用于肥料,也可用于制造碳酸钾、钾水玻璃等,在医药行业也有应用;氯化钠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是基本化学工业主要产品中盐酸、烧碱、纯碱、氯化铵、氯气的主要原料;铷和铯则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未来需求将持续存在。

由此来看,国兴锂业通过这次调整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还进一步提高了项目价值,有助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碳酸锂持续震荡磨底

江西作为我国碳酸锂核心产区,通常对市场变化十分敏感。而国兴锂业显然并非今年首个在江西扩产的锂盐企业。

今年6月,江西湘南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15000吨碳酸锂项目(重新报批)环评获批。项目位于江西大余工业园新华工业小区,总投资21亿元,建成后将具备电池级碳酸锂15000吨/年、副产元明粉73483.25吨/年的生产能力。

今年7月,中矿资源(江西)锂业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高纯锂盐改扩建项目获批,中矿资源(江西)锂业有限公司拟对年产2.5万吨锂盐生产线进行综合技术升级改造,投资建设年产3万吨高纯锂盐技改项目。

同月,江西玖辉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8000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获受理,该项目位于上饶市万年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计划投资4亿元元,以锂云母、锂辉石精矿为原料,建成后项目年生产规模为8000吨电池级碳酸锂。

江西锂盐项目“爆发”,是否意味着锂价有望迎来拐点?

从供给端来看,包括上述几个项目在内,当前碳酸锂仍有较多的在建、拟建产能规划。即便部分项目出现短期停产、减产的情况,但供给端收缩的预期也造成了碳酸锂价格小幅回升,进而导致了进口量提高。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我国碳酸锂进口21847吨,环比增长57.8%,同比增长23.5%。这些进口增量已经抵消了此前国内大型云母矿停产带来的影响。

从需求端来看,当前下游市场对碳酸锂需求不断提升,但更需要关注“金九银十”旺季之后的需求持续性。若需求边际走弱,需求增量或不足以对冲供给的增长,在整体过剩格局未改的情况下,碳酸锂价格重心可能会逐步下移。

由此来看,今年国内碳酸锂行业供过于求局面几乎无法逆转,价格上涨驱动力明显不足。受供需、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博弈的影响,碳酸锂价格将继续维持震荡磨底的现状,“去库存、去产能”仍为主旋律。

长此以往,碳酸锂将进入以成本竞争和技术迭代为主导的新阶段,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联系电话:13126904348,电子邮箱:dchslm2019@126.com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