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年中,磷酸铁锂产业链再次迎来一波产能建设热潮。
日前,蓬溪生态环境局披露了《四川省盈达锂电新材料有限公司10万吨/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前驱体技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报批前公示》,该项目选址四川蓬溪经济开发区(金桥片区),盈达锂电计划投资3000万元在现有厂区内进行技术改造,最终形成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前驱体的生产能力。
本月,华友集团、安达科技、湖南裕能、容百科技等龙头企业相关项目已陆续公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上游前驱体,成为今年扩产浪潮的核心。
01
即便相比上述头部企业知名度略逊一筹,但盈达锂电的竞争力也绝不容忽视。
据了解,四川省盈达锂电新材料有限公司由四川朗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安动良能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持股。其大股东朗晟新能源的背后则是锂矿巨头盛屯矿业,以及国家电网、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央国企组成的中央企业乡村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
可以说,盈达锂电是国资委在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扎实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2022年,乘着磷酸铁锂电池的东风,“四川盈达10万吨/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一期”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分两期建设,新建年产10万吨电池级磷酸铁锂前驱体生产线。
盈达锂电彼时表示:“项目将首次采用新型制备工艺,可使产品生产成本下降三分之一。”
时过境迁,随着下游磷酸铁锂电池及正极材料市场陷入内卷,上游磷酸铁也掀起了激烈的价格竞争,降本压力扑面而来。
作为降本增效的重要一环,此次进行的技改项目将原有4万吨钠法磷酸铁及6万吨铵法磷酸铁产能优化调整为10万吨铵法磷酸铁,按三期分别建设在一、二车间内。改建后一车间为一期、二期,共7.5万吨规模,二车间为三期,2.5万吨规模。
技改后还将同步实现副产品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同时采用氨水与稀磷酸反应工艺替代外购磷酸一铵原料,增强原料供应的自主可控性;并对干燥工段进行节能型工艺升级,同时新增废气治理系统等环保设施。
不惜在已建成的项目上斥资大改,铵法磷酸铁的优势在哪?
钠法工艺主要是利用硫酸亚铁为铁源、磷酸为磷源的合成路线生产电池级磷酸铁,生产一吨磷酸铁需要0.88吨磷酸。铵法工艺则是通过硫酸亚铁溶液与工业磷酸一铵反应,经过加热搅拌,再压滤、洗涤、闪蒸得到磷酸铁,单耗0.75吨工业一铵。
两种工艺的成本差异主要来自原材料工业磷酸一铵、磷酸等方面。
事实上,磷酸铁的成本结构高度依赖原材料市场的稳定性。当前,磷酸市场呈现稳中上行态势,特别是在低库存与前期高价原料的双重作用下,湿法净化磷酸主流大厂报价上调,热法磷酸价格也持续高位运行。
磷酸一铵市场则呈现出供需两端博弈加剧的态势,年初至今,其价格一直维持在3000~3500元之间,相对稳定。而此次盈达科技选择用氨水与稀磷酸反应工艺替代外购磷酸一铵,也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磷酸铁生产环节主要涉及铁源、磷源与锂源三大原材料,其本质上都属于大宗商品。在大宗商品行情剧烈波动的背景下,依靠单一工艺路线实现成本控制的局限性已经显现。
02
盈达锂电技改项目的落地,一定程度上释放出终端价格战正向上游传导的信号。
去年年初至今,中国车市不知不觉间已经历了长达18个月的“价格战”。
回顾2024年,新年过后,比亚迪率先宣布降价,并喊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五菱汽车、长安启源、哪吒汽车跟进发布降价海报加入价格战。当年下半年,合资车企也开始下场,宝马终究没能扛住终端库存和销量压力,多地经销商开始下调售价。
“价格战”血拼过后,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低于整个下游工业企业平均水平。
当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被“价格战”无底线压缩,向上游供应商分摊压力成为常态。从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到四级供应商,最终整条供应链上下游都被裹挟进去,磷酸铁和磷酸铁锂自然难逃一劫。
在过去的一年里,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价格普遍低于4万元/吨,部分低端产品甚至下探至3万元,加工费和价格双双触底,上游磷酸铁环节的压力陡然加剧,甚至低成本的铵法工艺也受到影响。
一方面,钛白粉行业因终端需求疲软导致开工率持续下滑,其副产品硫酸亚铁供应同步紧缩。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起,国内的主力化工企业集中检修,产能减少超380万吨/年,开工率跌破66%。
另一方面,环保要求的提高与磷酸铁锂产能扩张,令硫酸亚铁在污水处理领域和新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供给受限,需求大增,供需的不平衡推动硫酸亚铁价格快速上行,主流报价已上涨至每吨1800~1900元。
作为磷酸铁锂的关键铁源之一,硫酸亚铁主要用于磷酸铁铵法或钠法工艺路线。硫酸亚铁价格陡增,直接抬高了令铵法和钠法工艺的成本,使其逼近甚至超过以铁粉为铁源的工艺路线在原料端的成本。
据了解,铁法工艺主要是采用磷酸和铁粉加热搅拌,再经过压滤、洗涤、闪蒸进而制备除磷酸铁,但由于铁源与磷酸纯度要求较高,原料要求杂质含量低,也导致成本偏高。若未来铵法、钠法工艺路线成本也出现上行,无疑会对整个磷酸铁行业的成本构成产生巨大影响,加剧产业链利润分配的不平衡。
重重挑战下,只有具备原料掌控力与供应链整合能力的企业,才有望在下一轮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来源:电池工业网
网站免责申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13126904348,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