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电池 / 材料 > 固态电池 超800万颗!欣旺达消费半固态电池量产

超800万颗!欣旺达消费半固态电池量产

近日,欣旺达半固态电池迎来最新进展——其消费类半固态电池系列产品首次公开亮相,并已具备规模化量产能力。

据介绍,欣旺达半固态电池技术通过材料、结构、工艺等多维度协同创新,系统性地破解了传统电池的典型痛点,累计产量突破800万颗。该产品现已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移动电源、无人机等消费电子领域,未来还将进一步拓展至智能出行工具、便携式医疗设备等领域。

半固态电池大规模应用的时间,似乎不远了。

打造全场景应“跳板”

一般来说,根据电解液含量的不同,电池可以分为液态、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四大类:电解液含量10~25wt%为液态电池,5~10wt%是半固态电池,0~5wt%是准固态电池,使用全固态电解质的则是全固态电池。

其中,半固态电池是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阶段,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提升、更宽的温度适应范围、更长循环寿命等方面。

例如刚刚亮相的欣旺达消费类半固态电池,具有四个核心优势:

低温性能方面,该产品可在-30℃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70%以上的容量与稳定放电性能;安全性方面,其内部构了筑高强度防护网络,极大提升耐滥用极限;温域方面,可以实现-30℃~60℃宽温域稳定工作;工艺方面,打破了“高技术=高成本”魔咒,实现从设计定型到规模化量产的快速落地。

欣旺达以手机电池模组起家,如今已经成为全球锂离子电池领军企业。

此次消费类半固态电池的量产,正是欣旺达实现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技术全场景应用的“商业跳板”。这不仅验证了消费类半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的可行性,还为后续全固态电池的量产与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欣旺达也表示,未来将继续朝着适配电池高能量密度(≥1000Wh/L)、高容量(≥10Ah)、高电压(≥4.60V)的方向持续迭代升级固态技术。

与液态电池相同,半固态、全固态电池的下游主要应用市场包括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动力锂电池市场和储能市场。目前,消费电子产品已经占据全球固态电池行业32.9%的收入份额。业内预测,固态电池或在2027年率先应用于智能手机上,届时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

消费电子市场对半固态技术的青睐,能成为一股可持续的浪潮吗?

事实上,固态电池在发展初期与消费电子产品的适配性很高。

一方面,消费类电子产品对锂电池的诉求主要是体积小、能量密度高。固态电池作为轻量化高比能电源,将有效解决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因电池过热引发的安全隐患,同时实现更长续航和更轻薄设计,这与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十分契合。

另一方面,比起新能源汽车与储能,消费类电子产品迭代速度更快,且高端产品对价格敏感度较低,对于固态电池产业化初期成本溢价较高的情况更加包容。反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受限于成本迟迟无法落地。

总体来看,当下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随着固态电池的稳定性和性价比陆续提高,后续将进一步巩固消费电子市场并加速导入动力和储能领域。预计在2030年后,作为下一代能源技术核心的固态电池有望主导动力电池市场。

加速半固态电池渗透

半固态电池的原理是在锂电池中引入固态电解质,同时保留部分电解液,是全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前的可产业化方案。虽然性能上稍逊于全固态电池,但在安全性、能量密度等指标上仍旧优于液态电池。

随着固态电池概念不断走热,半固态电池渗透率也在不断提高。

新能源汽车领域,半固态电池新车陆续登场。如上汽全新MG4、岚图追光、蔚来ET9等计划推出采用半固态电池的版本,其中上汽全新MG4将搭载由清陶能源生产、全球首个批量上车的半固态电池。

据悉,上汽与清陶能源联手开发的的70kWh半固态电池电解质含量仅5%,能量密度达180Wh/kg,综合续航537公里(CLTC标准),通过360度针刺测试不起火。

新型储能领域,得益于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的特点,半固态电池在储能领域发展迅猛,已成为新型储能的新宠。南都电源不久前还签署了一笔2.8GWh半固态储能电池订单,标志着半固态电池技术开始转向规模化商业部署新阶段。

这笔订单包括深圳1.2GWh项目和汕尾两个各800MWh项目,所用电池为南都电源自主研发的314Ah半固态储能电池。这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半固态电池储能应用,进一步打通了半固态电池在储能领域商业化应用的节点。

除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外,机器人、低空经济、BBU电源系统等新兴应用场景更进一步打开了固态电池市场空间。

不过,当前行业均以“全固态”为终极目标,这是否意味着半固态电池只是过渡产品?

半固态电池本质上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与用户需求三者平衡的产物。现阶段,半固态电池正处于从示范验证向规模替代的关键节点,未来几年能否实现生产良率、控制成本能力的协同提升,将成为这项技术从小规模应用走向全场景、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因素。

如果半固态电池关键参数在未来几年内获得了突破,则有望进一步延长期技术生命周期。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联系电话:13126904348,电子邮箱:dchslm2019@126.com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