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电池 / 材料 > 固态电池 紫金矿业合资!新建固态电池硫化锂项目

紫金矿业合资!新建固态电池硫化锂项目

固态电池产业化日益临近,相关产业链建设也在迅速搭建。

佛塑科技11月14日公告,拟与紫金矿业下属子公司紫金锂元、厦门紫金以及广新研究院共同出资设立项目公司,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工业区蛟洋新材料产业园区投资建设电池级硫化锂中试平台项目。项目计划投资为1.13亿元(含增值税),建设100吨/年硫化锂生产线,主要研发、生产、经营高纯度电池级硫化锂产品。

佛塑科技表示,此次合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降低产品研发及项目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强公司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业务布局。

在此次合作的企业中,佛塑科技主营业务是各类先进高分子功能薄膜的生产与销售,涵盖了编织材料、高精度电容膜、聚酰胺-尼龙薄膜等多个领域。紫金矿业则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从事铜、金、锌、锂、银、钼等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工程设计、技术应用研究的大型跨国矿业集团。而广新研究院则由广新集团100%持股,实际控制人为广东省人民政府,主要聚焦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等重点领域。

各方强强联手,不仅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地方产业竞争力,还将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从已披露的信息来看,此次合作或以紫金矿业为主导。

股权层面,项目公司计划注册资本1亿元,其中紫金锂元持股60%,厦门紫金持股10%,广新研究院持股25%,佛塑科技持股5%。其中,紫金锂元与厦门紫金均隶属于紫金矿业旗下。

技术层面,基于各方的合作关系,厦门紫金拟以多项专利申请权及其相关专有技术出资。具体专利包括:一种硫化锂的制备方法、一种直接合成电池级硫化锂的工艺、一种电池级硫化锂的生产方法。

也就是说,此次合作是紫金矿业在锂电产业链的又一次延伸。

紫金矿业董事长在多年前表示,将开拓布局包括锂矿在内的新能源新材料资源,未来计划收购一些项目与矿山资产,并打通从锂上游资源到材料的全产业链。

事实也确实如此。自2019年布局锂资源以来,紫金矿业便在锂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向磷酸铁、磷酸铁锂、固态电池材料、电池回收等下游环节布局。

磷酸铁/磷酸铁锂领域,紫金矿业通过紫金锂元规划有2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电池级磷酸铁项目、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项目,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碳酸锂—磷酸铁—磷酸铁锂的一体化配套。

电池回收领域,紫金矿业已有多年布局,并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相关业务。2023年9月,紫金矿业与广汽集团达成合作投资意向协议,共同建设电池材料上杭基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1.6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建设规模为年处理2万吨磷酸铁锂退役电池。

固态电池领域,紫金矿业旗下紫金长沙新能源新材料实验基地项目在湖南湘江新区岳麓高新区已经启动建设,预计年底竣工。该项目投资额为5亿元,主要进行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电解水制氢以及铷铯钼等材料应用研究在内的国际前沿技术攻关。

在紫金矿业看来,2025年是公司实现一流战略目标第二阶段达成之年。按照计划,其将发挥冶炼与加工及延伸材料、新能源产业和采购、物流、销售等供应链体系协同增效,实现冶化和新能源新材料板块持续综合效益最大化。

“当前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这样表示。

在固态电池的三种技术路线中,氧化物电解质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较宽的电化学窗口,但其晶界电阻大、质地坚硬易碎,导致与电极的固-固界面接触不良,制备工艺也通常需要高温烧结。聚合物电解质则具有其轻质、高柔性和良好的加工性等优点,只是由于离子电导率较低和脆性的影响,在循环过程中会严重变形或开裂。

而相比于氧化物、聚合物,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非常高,此特性使其在适配金属锂负极时具备显著优势。通过硫化物路线打造的全固态电池,现阶段可实现的性能指标整体优于氧化物,在能量密度方面展现出了向400Wh/kg以上的突破潜力。

此次紫金矿业、佛塑科技共同加码的硫化锂,就是硫化物电解质的核心原材料,价值量占比突出。如果将硫化物固态电池材料成分进行拆分,硫化锂在所有原材料成本中占比超过70%。

值得注意的是,受制于生产工艺和规模,硫化锂当前市价超300万元/吨。根据券商测算,1GWh的锂磷硫氯全固态电池约合消耗700~1000吨锂磷硫氯固态电解质,每吨锂磷硫氯固态电解质平均消耗450公斤的硫化锂粉体,单Wh硫化锂原材料成本1.0元左右。

“硫化锂性质较为特殊,不仅运输难度大,还涉及金属锂和氢化锂等化学性质活泼的材料和硫化氢这种剧毒气体。因此,其对技术工艺和生产、运输设备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机构分析认为,虽然硫化锂的产业化之路充满挑战,但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严格的管理措施,硫化锂有望在未来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业内预计,2027年全球硫化锂需求将达到1000吨,2030年有望达近万吨。

不过当前硫化锂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后续随着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逐渐加快,前瞻布局硫化锂的企业有望受益。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联系电话:13126904348,电子邮箱:dchslm2019@126.com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