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池企业持续高排产的状态下,楚能新能源与原材料厂商频繁锁定大单。
8月26日,楚能新能源宣布与贝特瑞签署负极材料战略合作协议,贝特瑞将为楚能动力与储能产品提供高性能、高一致性的材料与系统解决方案。
同时,双方将重点围绕超长寿命人造石墨、高性能硅碳负极、钠电核心材料及新一代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协力打造“基础材料-电芯技术-场景应用”全链条协同创新模式。
此次合作是楚能供应链体系全面深化协同发展的重要延伸,有助于持续构建锂电核心供应生态链,增强供应链协同效应与创新能力。
近年来,锂电行业又杀出一匹黑马。作为一家成立于2021年8月的新势力,楚能新能源在动力和储能领域的表现略显“激进”。
从产能来看,不同于传统锂电企业的渐进式扩张,楚能新能源在成立之初便在湖北一次性规划了武汉江夏、孝感、宜昌三大基地,总投资超1000亿元,规划总产能超过400GWh。从成果来看,今年上半年,楚能新能源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突破1.9GWh,排在国内第14名,储能电池出货量跃升至全球第5名。
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甚至放出豪言:“2025年,楚能的年出货量将超过60GWh,有望跻身全球锂电池企业销量十强。”
除此之外,楚能新能源的“激进”在供应链布局上也有所体现。包括刚刚签约的贝特瑞,楚能新能源今年已与天赐材料、华创新材、诺德股份、锂源科技、瑞德丰、科达利、新宙邦、杉杉科技等9家锂电核心供应链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下单采购了至少55万吨电解液、2.5亿套结构件、1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共计31万吨的锂电铜箔以及百亿元的负极材料。
这些合作的内容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周期长,已披露的订单均锁定未来五年的原材料供应;二是创新性强,大多数合作均指向行业前沿产品与技术。
例如,楚能新能源与诺德股份的合作中,双方约定着力提升高性能铜箔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推进新型集流体在固态电池上的协同创新,加快高性能铜箔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与科利达的合作中,双方将建立联合产品研发实验室及专项项目组,聚焦于产品性能优化、制造效率提升、成本精益管控及品质安全性的持续升级;与杉杉科技的合作中,双方将在动力电池高低温性能、高倍率快充、高安全负极材料以及储能电池大容量、长循环负极材料两大核心领域深度合作……
包括此次与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达成的合作在内,楚能新能源的目标直指当下锂电池向长循环、高性能发展的趋势。
另外,除原材料供应以及长寿命人造石墨、高性能硅碳负极、钠电核心材料外,楚能新能源与贝特瑞的合作还涉及新一代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前瞻性的强化了固态电池产业链布局。
近年来,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与电子产品性能与安全性要求逐渐提高。业内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将达500GWh,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可以说,固态电池已经成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就在5月13日,贝特瑞正式发布针对固态电池的材料整体解决方案——“贝安”。方案涵盖半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和全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涵盖正极、负极、电解质三大核心材料体系,有助于加快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
由此来看,虽然楚能新能源频频下单的动作一度引起市场热议,但能够在保证供应链稳定的同时更高效地推动材料升级,促进电芯产品迭代。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与新能源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作为能源革命的核心载体的锂电池正迎来技术迭代的关键节点。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也提出,加快锂电池等成熟技术迭代升级,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纵观各方布局,当前锂电池的升级方向主要集中于性能与成本两个层面。
产品性能方面,企业致力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充放电性能以及安全性能,这也是当前终端市场的核心追求。
现阶段,锂电池比较成熟和处于释放期的终端市场,包括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3C数码以及低空飞行、机器人等。其中,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规模最为庞大。
从动力电池角度来看,磷酸铁锂电池扬长避短,能量密度偏低的短板正逐渐被补齐,高安全、长循环的优势得以发挥。如宁德时代二代神行电池,款兼具800公里续航和峰值12c超充速度,峰值充电功率达1.3兆瓦,可实现1秒2.5公里的无感补能。
三元电池进一步发挥高能量密度的优势,逐渐向高镍、超高镍发展。据了解,超高镍三元材料应用于高端车型后,能量密度可达300wh/kg以上,有效满足消费者对长续航的追求。
从储能电池角度来看,储能电芯正朝着大容量、低成本和长寿命方向发展。自2024年以来,已有数十家电池企业布局有500+Ah大容量电芯,甚至684Ah和700Ah的超大容量电芯也已经面世。不久前,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电工时代便发布公告,计划采购7.6万颗628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
生产成本方面,主要通过优化制造环节与一体化布局,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锂电池的基本组成包括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而正极材料正式降本的主要矛头。为此,具备实力的头部企业不断以长协包销、投资入股乃至自建产能等形式,“锁定”主要原材料供应。
同时,超高速多工位切叠一体机、新一代圆柱电池高速智能装配线等先进生产设备,以及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同样有助于对优化制程、降低成本。
此前还有消息称,宁德时代正聚焦于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现已在上海组建数十人规模的研发团队。该团队计划推出机械臂、自动导引车等工业机器人整机产,未来将优先应用于宁德时代自身的电池工厂,以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
当下锂电行业竞争焦点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创新。不过,技术创新的背后往往离不开高强度、持续性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在技术竞赛中难以取得优势。预计在新一轮技术迭代下,落后产能和尾部企业将加速淘汰。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联系电话:13126904348,电子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