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富矿精开”战略实施以来,贵州持续便推动磷化工、煤化工、氟化工、铜冶炼等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与横向耦合,提升资源附加值的同时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
9月3日,贵阳市开阳县经开区发布了《开阳“磷一硫一钛一铜一铁一锂一氟”耦合循环一体化项目(年产3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一期)环境影响公众参与第一次公示信息》。
项目位于开阳县工业园区,为“年产3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的一期工程,占地129607.31平方米,规划年产15万吨磷酸铁锂,建设内容包括磷酸铁锂生产装置、生产车间、库房及公用配套设施,旨在构建新能源材料与传统化工耦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磷资源丰富的贵州素有“亚洲磷都”之称,资源储量有近50亿吨,位列全国第三。其中,贵阳市开阳县累计探明磷矿资源储藏总量达19亿吨,是全国三大磷矿主产区之一。
依托精细化工的发展,当地正围绕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动开阳“磷硫钛铜铁锂氟”耦合循环一体化发展要求,推动传统磷化工产业向新能源转型。而上述刚刚公示的项目,正是贵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
据悉,“年产15万吨磷酸铁锂项目”由贵州磷化中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投建,这家公司由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65%、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持股35%,背靠贵州省国资委。
早在今年1月,贵州磷化集团便与中核钛白及其他产业方与贵阳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在贵阳市开阳县现代化工园区投资建设“‘磷一硫一钛一铜一铁一锂一氟’耦合循环一体化项目”。
该项目涵盖140万吨七水硫酸亚铁联产40万吨钛白粉、60万吨磷酸铁、15万吨碳酸锂等10余个核心子项目,旨在通过构建起跨产业协同优势,将磷矿石价值链延伸至新能源电池、氟化工、钛白粉等六大高端领域。
磷矿是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贵州省恰好是国内磷矿开发和加工利用大型基地之一。只不过,当地磷化工产业在发展中一直存在磷矿资源利用不合理、产品结构高端化不足、经济效益差等问题。
数据显示,2019年贵州省磷化工产业主营收入1100亿元,但利润却仅有不到10亿元。如何延伸磷化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成为首要问题。
基于这种情况,贵州磷化集团积极发挥发挥国有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磷矿资源从传统化肥向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磷酸铁锂的上游主要是磷源和铁源。
磷源方面,目前贵州磷化集团磷矿年开采能力超750万吨,选矿能力达850万吨,为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供了坚实基础。例如上述磷酸铁锂项目,具备丰富矿石资源的贵州磷化集团和钛白粉龙头中核钛白合作,可以将磷矿石加工生成磷酸铁后,与钛白粉副产物硫酸亚铁结合生产磷酸铁锂。
铁源方面,七水硫酸亚铁是硫酸法制备钛白粉的主要副产品,也是铵盐二步法生产磷酸铁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前面提到的“140万吨七水硫酸亚铁联产40万吨钛白粉”项目,则可以通过化学耦合使每吨磷酸铁锂铁源成本降低2000元。
贵州磷化集团董事长何光亮表示:“本项目落地之后,磷化集团新能源产业将实现锂、铁、钛资源的自给自足,富余的碳酸锂和七水硫酸亚铁可供应省内其他新能源企业。”
磷酸铁锂“寡头争霸”
锂电产业链的竞争,无非是拼产能和拼技术。
在下游磷酸铁锂电池的带动下,近一年中国磷酸铁锂的整体产能又开始增加。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全球磷酸铁锂已经建成的产能已经高达617.2万吨。而上述‘磷一硫一钛一铜一铁一锂一氟’耦合循环一体化项目”建成后,贵州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磷系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传统铁锂竞争较为激烈,盈利水平下部分落后产能已具备出清条件,行业已经开始又一轮洗牌。这种情况下,不仅小企业面临着淘汰出局,不具有优势的大型企业也未必成为最后的赢家。
产能尚未建成,行业便开始出清。磷酸铁锂下一步要往哪儿走?
一方面,通过一体化布局提高成本优势,巩固产品在中低端领域的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含金量”,切入高端市场。
现阶段,磷酸铁锂行业已经出现“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两代、两代半、三代产品的较多,三代半,四代产线却偏少。
这种情况直观的体现在了价格上:今年8月,粉末压实密度≥2.40g/cm³的动力型磷酸铁锂价格为3.48万元/吨,压实密度≥2.50g/cm³的动力型磷酸铁锂价格为3.61万元/吨,压实密度≥2.55g/cm³的动力型磷酸铁锂价格为3.97万元/吨。
磷酸铁锂行业价格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在价格偏低的中低端领域,成本带来的优势成为企业盈利的关键,高附加值的高端磷酸铁锂产品则是企业于激烈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目前,磷酸铁锂材料继续向高压密度实方向发展,压实密度为2.6~2.7g/cm³的第四代产品已进入商业应用阶段,2.7g/cm³以上的第五代技术也在加速实现产业化。在整体产能充裕且下游锂电池需求改变的情况下,部分中低端产能会逐渐出清,高性能材料的市场份额有望增加。而目前,多数高端产能集中在具备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手中,新一轮淘汰可能导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显然,磷酸铁锂依靠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以技术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即将开启。届时只有具备技术优势、规模效应和低成本的企业才能存活,迎接下一个黄金十年。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联系电话:13126904348,电子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