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磷酸铁锂市场正处在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即便作为头部企业的湖南裕能也不断通过产能加码与产业链布局巩固优势。
日前,贵州省黔南州生态环境局福泉分局发布了《贵州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半水湿法磷酸项目(重大变动)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信息公示》,贵州裕能拟在项目设计年产30万吨湿法磷酸、产出2.5万吨副产品氟硅酸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调整后可年产出半水湿法磷酸40万吨,磷精矿150万吨,氟硅酸钠2.4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贵州裕能是湖南裕能的全资子公司,也是湖南裕能在贵州布局的重要主体。此次新增大量产能,释放出磷酸铁锂产业链一体化加速的明确信号。
这是贵州裕能今年披露的第二个扩建项目。
不久前,贵州裕能“年产15万吨磷酸铁(铁粉工艺)生产线”环评进行公示,计划在原有年产15万吨磷酸铁产能的基础上追加的15万吨磷酸铁(铁粉工艺)生产线,建成后贵州裕能将形成30万吨磷酸铁产能。
此次扩建的湿法磷酸项目与上述磷酸铁项目均位于贵州裕能自有厂区——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牛场镇双龙工业园区,两个项目可以就近完成一体化联动,降低磷酸铁生产原材料磷源的成本,以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和极致降本需求。
近两年,锂电产业链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磷酸铁锂作为当前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的核心正极材料,由于行业供需失衡也不得不调整产能释放进度。
梳理今年湖南裕能的动作可以发现,其布局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海外和上游材料。
其中,湖南裕能原材料方面的布局主要集中于贵州,旨在依托当地丰富的磷资源,加速推进磷矿勘查、探转采等工作进度,着力打造磷矿资源-磷化工-前驱体-正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的模式。
此次项目调整,贵州裕能在原设计基础上新增磷矿压滤系统产出精矿原料,以摆托对外购原料的依赖;通过优化平面布置、设备升级等进一步提高半水湿法磷酸产量,半水湿法尾洗工段增加硅胶压滤,将氟硅酸液中硅胶压滤出作为副产品外售;增加氟硅酸钠生产工艺,将副产品氟硅酸进一步深加工产出氟硅酸钠。
从磷化工产业链来看,上游为磷矿石,中游为黄磷、湿法磷酸和湿法净化磷酸,下游则是包括磷酸铁在内的各种含磷产品。
其中,磷矿是生产磷酸铁的必要条件,但随着资源储量下滑和政策严控,我国磷矿石产量逐年下滑,库存也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稳定的磷矿石资源供给渠道成为实现磷酸铁一体化布局的必要环节;磷酸是制备磷酸铁的关键原材料之一,可以使用磷酸直接生产磷酸铁,也可以用磷酸先生产磷酸一铵再生产磷酸铁。
副产品氟硅酸钠则是建筑、建材工业用量最大的氟硅酸盐品种,多用于搪瓷助溶剂、玻璃乳白剂、耐酸胶泥和耐酸混凝土凝固剂和木材防腐剂等,另外在农药工业中常用于制造杀虫剂,需求量较大。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氟硅酸及其化合物市场销售额达到了7.82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10.40亿美元。
通过这一项目,湖南裕能不仅实现了磷酸盐正极材料及磷化工的生产一体化联动,同时充分挖掘了副产品的潜力,最大程度上提高了项目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自身经营韧性,从而更好的应对行业周期波动的风险。
自2023年以来,锂价的跳水引起了一场覆盖整个锂电产业链的“雪崩”。磷酸铁锂方面,产品价格持续承压下行,先是芳源股份终止电池磷酸铁锂项目投资,然后中核钛白、金浦钛业也相继退出相关项目,锂电产业链已经迈入新估值周期。
这一背景下,即便身为行业龙头的湖南裕能业绩也出现了下滑,这不禁让人忧心忡忡。
半年报显示,湖南裕能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3.58亿元,同比增长33.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5亿元,同比下降21.59%。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其上半年应收账款达到了63.02亿元,同比增长43.56%,占总资产规模的18.86%。
对此,湖南裕能采取差异化竞争、精细化管理等措施。
首先,强化海外战略布局。湖南裕能正稳步推进西班牙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环评审批工作,上半年刚刚披露的马来西亚年产9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有序展开。
其次,推动产品向高端化发展。产品附加值是影响企业利润的关键因素,其推出的YN-9高压实密度产品循环寿命超过8000次,上半年合计销售约19.34万吨,在公司产品总销量占比中达到约40%。
最后,强化一体化布局。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盈利空间的下限,目前湖南裕能已建立从磷矿资源到磷酸铁前驱体的全自供体系,关键原材料碳酸锂加工自给率超40%、磷酸铁自给率达100%。
湖南裕能在机构调研中表示,公司正在有序推进矿山建设,若磷矿自供比例将达到20%,对应增厚正极单吨利润600元/吨。
然而,不论是出海还是一体化布局,其背后都离不开需求的支撑。
国内,动力与储能市场双双回暖,特别是动力电池中的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占比已经超过了80%,磷酸铁锂电池在动力和储能领域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海外,预计到2030年欧洲动力和储能电池总需求将达1500GWh,其中约750GWh将采用磷酸铁锂电池。
当磷酸铁锂坐稳市场主导地位后,行业会持续朝着技术升级的方向迈进,材料体系创新和工艺革新将成为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联系电话:13126904348,电子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