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资讯 > 新闻 山东1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万华化学新进展

山东1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万华化学新进展

面对磷酸铁锂巨大的市场需求,不少厂商的产能建设计划开始提速。

近日,万华化学又一个磷酸铁锂产业链项目进展显著——海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发布了《关于万华化学绿电产业园一期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空分装置、综合平面库<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批前公示》,标志着项目建设即将进入新阶段。

项目于2月份正式签约,两个月后项目环评通过。目前,该项目正加速推进中,落地后有望进一步提高万华化学对电池材料的供应能力,及时满足客户快速增长的需求。

撬动高压密磷酸铁锂

万华化学成立于1998年,前身为皮革厂,转型后逆袭成为全球化运营的化工新材料巨头,业务涵盖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新兴材料、未来产业五大产业集群。

2020年,万华化学收购卓能锂电100%股份,获得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业务;2021年,万华化学“年产1万吨锂电池三元材料项目”获批,“锂离子电池研发中试项目”公示;2022年,万华与西藏矿业、中国地科院成立联合实验室研发盐湖提锂新技术,同年“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锂电正极材料项目”开工……

与上述项目不同,此次 “万华化学绿电产业园一期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不仅是万华在磷酸铁锂材料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也是其培育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一步。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10万t/a电池级磷酸铁锂装置1套(2.5万t/a磷酸铁锂生产线4条),并配套建设公辅及环保设施,计划2026年中旬投产。要特别注意的是,项目计划采用万华化学自主研发的新型铁锂烧结技术,将加快推进磷酸铁锂四代、五代产品的开发与量产,引领磷酸铁锂产品技术发展。

第四代磷酸铁锂也被称为高实实密度磷酸铁锂,其压实密度通常在2.6g/cm³以上。高压实密度是锂离子电池制造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的压力下电池极片单位体积内所含材料的质量。

而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则通过提高活性材料在单位体积内的填充量,降低了电子在电极内部传输的阻力,缩短通过缩短路离子和电子的迁移路径,进而实现电池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的提升,是当前行业技术突破的核心方向。

现阶段,高压实技术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其中二次烧结工艺对前驱体制备、颗粒配比要求苛刻,仅头部企业掌握量产能力,因此具备较高的市场价值。今年7月发布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也将压实密度≥2.58g/cm³的磷酸铁锂制备技术列为限制出口项目,进一步强调了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在未来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市场与政策双重驱动下,磷酸铁锂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第四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出货占比已较2024年翻倍,预计全年占比将达15%。

从化工巨头一跃成为新一代磷酸铁锂生产商,万华化学的优势在哪儿?

锂电池本质上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而作为化工行业巨头的万华化学,最大的优势便在于一体化的产业布局。

在上游,万华化学正加快磷酸、磷酸铁等一系列电池材料等项目建设,意在打通磷矿-碳酸锂-正极材料全链条。与此同时,磷酸铁锂电池正极粘结剂的核心材料PVDF产能也在规划中。

按照计划,万华化学2025年将加快磷酸铁锂、PVDF等一系列电池材料等项目建设,持续打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锂电全产业链洗牌

回顾2020年之前,彼时磷酸铁锂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有明显的短板,使得新能源车企更倾向于使用三元动力电池。而在2020年刀片电池问世后,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低的问题有所改善,磷酸铁锂材料开始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香饽饽”。

随着磷酸铁锂电池渗透率的提升叠加超快充技术的发展,拥有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的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已然成为产业链企业技术竞逐的高地,第二、三代磷酸铁锂正逐渐被取代,部分企业或因为跟不上产品升级节奏而被淘汰。

磷酸铁锂市场洗牌,只是整个锂电产业链重构过程中的冰山一角。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与新能源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锂电池产业链正迎来技术迭代的关键十年。

正极材料方面,磷酸铁锂材料除了向高压实密度发展外,磷酸锰铁锂以及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同样是热门方向。目前,磷酸锰铁锂材料产业化进展较快,上半年产量已达7500吨,珩创纳米、斯科兰德、德方纳米、当升科技均有布局;富锂锰基材料因为具有超高比容量,所以更适配固态电池市场。

三元正极材料则延续着向高镍化、高电压化和单晶化‌方向迭代的趋势。据了解,超高镍三元材料应用于高端车型后,能量密度可达300wh/kg以上,有效满足消费者对长续航的追求。

负极材料方面,超快充电池的加速渗透和固态电池的发展,将正推动硅基负极材料技术的发展。据了解,硅基负极已有多家企业进行技术与产业化的布局,前正处于放量前夕。机构预计,2025年全球硅基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将向300亿元大关冲刺,其中中国产能占比将超过90%。

此外,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膜、1.5微米甚至1微米的锂电隔膜也相继问世,即便在规模化制备方面仍面临挑战,但仍旧代表了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

预计未来十年,锂电池产业技术迭代将进一步提速,当前锂电市场分配格局仍有被颠覆的可能。届时技术领先的企业将主导市场,决定生存空间的则是资源整合能力。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联系电话:13126904348,电子邮箱:dchslm2019@126.com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