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动力电池与储能市场的持续增长预期,比亚迪在新一轮产能扩张潮中表现的十分活跃。
8月25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披露了《关于受理郑州动力电池生产线扩充项目等2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公示》,比亚迪新增“郑州动力电池生产线扩充项目”“郑州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液冷板生产线建设项目”两个扩建项目。
结合今年比亚迪旗下无为弗迪、台州弗迪、潍柴弗迪、长沙弗迪、广西弗迪、绍兴弗迪的扩产动作来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景气度的回升以及企业对锂电池市场未来发展的信心,锂电行业或将迎来发展新阶段。
比亚迪连投两大项目
具体来看,此次扩建的两个项目均由郑州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投建。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8月5日,注册资本5000万元,是比亚迪旗下从事电池制造子公司。
自成立以来,郑州弗迪已在当地相继规划建设了“新型动力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电池包拆解及组装生产线项目”“动力电池配套零部件生产线建设项目”“年20GWh储能系统项目”以及“售后电池包返修及维修二期项目”,除储能系统项目不再实施、电池包拆解项目已建成外,其余项目均有序推进中。
郑州弗迪此次推进两个扩建项目,一方面是扩张动力电池产能,另一方面是通过配套项目建设提升供应链自给能力。
两个项目中,“郑州动力电池生产线扩充项目”位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海路以南、兖州路以东,郑州弗迪计划投资50亿元,利用比亚迪新能源产业园现有厂房或预留空地进行产线建设。
“郑州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液冷板生产线建设项目”则选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豫州大道以东、兖州路以西、鸿泽路以南、东海路以北,同样利用比亚迪新能源产业园现有厂房进行建设。
据了解,液冷板是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关键零部件,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冷却液在流道内循环吸收热量,再经CDU将热量传递至外部环境,以确保动力电池在安全温度工作。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朝着高能量密度和高续航的方向发展,对电池热管理的需求日益提升,液冷板市场整体呈现增长态势。2017年到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液冷板市场规模从6.22亿元上涨至92亿元,预计2030年将高达177亿元。
随着动力电池和液冷板项目同步敲定,意味着比亚迪动力电池一体化供应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事实上,无论是在庞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还是动力电池这一细分市场,比亚迪垂直一体化布局都十分完善。特别是弗迪电池,其原身为比亚迪第二事业部,掌握了从矿产资源开发、材料研发制造、电芯研发制造、BMS研发制造、PACK开发制造到梯级利用回收全产业链技术。
例如比亚迪海豚的直冷冷板,便采用了全球首创的电池包智能直冷直热技术,可以实现电池温差5℃以内,热效率提升15%。海豚是少有的电池直冷直热的量产车型,而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满足了电动汽车对热管理的高要求,还展现了比亚迪在汽车电池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和创新实力。
不过要注意的是,尽管纵向一体化布局为比亚迪的高速扩张打下了基础,但事到如今,重资产扩张模式也在无形中对企业造成了考验。如何在投入与回报中实现灵活平衡,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技术引领产能扩张
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比亚迪称得上“元老级”玩家。从2002年开始,比亚迪就坚持发展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2020年,比亚迪又推出采用磷酸铁锂材料的刀片电池,将锂电池安全水平带到新高度。
磷酸铁锂电池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安全性。相比于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的结构更稳定,热失控温度区间达500~600℃,较三元锂电池提升150%以上,因此不容易受高温或剧烈冲击导致热失控。
以比亚迪“刀片电池”为例,其在针刺穿透测试中的结果显示:电池被钢针穿透后无明火,无烟,电池表面的温度仅有30~60℃左右,电池表面的鸡蛋无变化,仍处于可流动的液体状态,稳定性可见一斑。
凭借这一优势,2025年以来比亚迪电池、储能业务继续高开,接连拿下订单。
1月,比亚迪储项京能岱海交付192套总容量为300MW/1200MWh的储能电池舱;2月,比亚迪储能与沙特电力公司成功签署当时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合同,容量达12.5GWh;3月,比亚迪储能与Greenvolt集团签署合作,将为Greenvolt Power供应1.6GWh的储能设备……
在锂电池市场供需胶着的背景下,下游市场催生了新的机会,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产能的扩张。
只是与前两年的无序扩张相比,本轮锂电企业的扩产更像是非理性扩张后的结构性优化,核心逻辑已从单一的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升级。扩产,只是头部电池企业巩固护城河的战略方式之一。
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率先推出骁遥双核电池和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比亚迪刀片电池持续进阶,第二代刀片电池也即将面世。储能电池领域,大容量电芯已成为储能产品的主要迭代方向,现已有近20家电芯企业推出了500Ah+大电芯产品或相关规划。
电池性能更新后,企业通过新技术的量产与应用来抢占先发优势的想法会愈发迫切,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锂电池扩产潮还会持续。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联系电话:13126904348,电子邮箱:dchslm2019@126.com。